第(1/3)页 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笔记,方孝孺却并不觉得意外,有的只是兴奋。 唯物学本就是陈景恪最先提出来的,他对这方面自然非常了解。 甚至不排除他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唯物学思想,只是出于某些原因没有拿出来。 他能写出这些心得,才是正常的。 不写,只有一个答案,那就是不想给意见。 方孝孺刚把书写成,就迫不及待的送给陈景恪。 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的,而是真的希望得到指点。 怎么说呢。 陷入瓶颈的,又何止是陈景恪一个人。 他方孝孺也同样陷入了瓶颈,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。 正常来说,通过学习积累实现质变,是最常用的办法。 但那是没办法的办法。 有捷径可走,为何要用笨办法? 陈景恪无疑就是他的捷径。 事实再一次证明,他的想法没有错,陈景恪对唯物学确实有着一套自己的认识。 接过笔记,他就迫不及待的翻看起来,越看就越是激动。 “好,好,好……精彩……景恪不愧是你啊……” 看着看着,他突然发现后面没了,心中急的和猫爪子挠的一样: “后面呢?” 陈景恪无语道:“这书到我手里才几天,刚刚研究到这里。” 方孝孺这才反应过来,恋恋不舍的将笔记放下: “哎,早知道,我就早点将书写出来给你送过来了。” 陈景恪笑道:“现在也不算晚,有很多地方我也一知半解,正好你回来了,给我讲一讲吧。” 方孝孺颔首道:“我也有很多疑问想向你请教……” 于是,两人就各自将自己的疑问提出,另一个人做问答。 叶云流很知机的找来笔墨开始记录,这可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,必须要记好了。 放在洪武十五年刚入宫那会儿,陈景恪是绝不敢如此深入的,和他探讨学问的。 无他,底蕴不够怕露底。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,他的短板也渐渐补了上来。 再加上超越时代的见识,完全能和方孝孺论道而不落下风。 这种探讨,不只是对方孝孺有帮助,陈景恪自己也收获匪浅。 尤其是关于如何用华夏文化重新解释唯物学,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。 这种理解反馈到大同世界的架构上,让他产生了很多想法,之前的瓶颈松动了许多。 当然,他们也没忘记那三百多朝鲜国学子。 方孝孺抽空回去正式成立了书院。 名字很简单,伊水洛水各取一字,伊洛书院。 表面看很正常,然而陈景恪却看出了其中的内涵。 宋朝理学大家程颐,曾经在洛阳建立过一所书院,名为伊川书院。 所以伊洛地区还有个‘理学名区’的美誉。 方孝孺在这里建书院,还取名叫伊洛书院,无异于骑脸输出。 或者说,他自己有没有这重意思并不重要。 别人看到这個名字,是定然会多想的。 以他的智慧,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。 明知会被误会还要用这个名字,要说他不是故意的鬼都不信。 对此陈景恪只是笑了笑,假装什么都不知道。 开玩笑,培养方孝孺的目的就是分裂儒家,打击理学的地位。 方孝孺这么积极主动,正是他想要看到的,怎么可能会反对。 书院建好之后,那群朝鲜学子就开始摩拳擦掌,迫不及待的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。 然而方孝孺却让他们先熟悉一下环境,适应大明的生活。 如果有族人迁徙到大明的,也可以试着联络一下。 这么做,还真不是敷衍他们。 事实上大明收复朝鲜后,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移民。 尤其是权贵、官僚和读书人阶层,更是被半强制的迁徙了很大一部分力量过来。 可以说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戚被迁徙到大明居住。 现在他们到大明来游学,还真有必要和族人联系一下。 但很显然,这并不能安抚住那群朝鲜学子,他们依然希望方孝孺赶紧站出来打响第一枪。 方孝孺只能告诉他们,唯物学还有缺陷,现在正和陈景恪一起研究完善。 这一下,这群朝鲜学子不愿意了。 唯物学可是他们的骄傲,还没出场就被阻击了,怎么可能。 方孝孺倒也没有隐瞒,直接告诉他们,他发现唯物学本就是受到陈景恪的影响。 现在小有所成,自然要和对方讨论,被对方发现缺陷也是很正常的。 直到此时,跟随而来的那二十名学者,才想起方孝孺之前确实说过,他入门唯物学是被别人开的光。 但这个解释,依然无法让朝鲜学子们接受。 尤其是当他们得知,陈景恪今年才二十岁,更是无法接受。 换成一个七八十岁,甚至四五十岁的大儒,他们都能理解。 六七年前陈景恪才十二三岁,怎么给方孝孺开光? 就算是天才,那也要有个限度吧。 当然,他们听说过陈景恪的大名。 第(1/3)页